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報道
作為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全國開放數林指數第一的省份,山東近年來以系統性思維統籌推進數字強省建設,持續完善法規標準與政策體系,聚焦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主線,超前布局數字基礎設施,深化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協同發展。在山東省大數據局舉行的“AI山東·媒體觀‘數’”融媒體行活動中,濟寧與泰安的創新實踐成為解碼“數字強省”齊魯智慧的生動縮影。
從“死檔案”到“活資本”,山東推動數據從資源向資產躍遷
夏日的京杭運河濟寧段,千帆競發。在山東融匯物產集團的指揮大屏上,一艘滿載煤炭的貨船正從梁山港駛向長江。屏幕實時跳動著航道水位、船舶位置、貨物狀態等數據——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內河多式聯運可信數據空間的日常。
濟寧能源打造內河多式聯運可信數據空間
依托北方最大內河數據樞紐,濟寧能源打造內河多式聯運可信數據空間,匯聚33類共9.2TB結構化數據及4.3PB非結構化數據,串聯600余家物流企業。“港貨郎”平臺實現貨船智能匹配,船舶空駛率降低12%,年省物流成本10%;龍拱港全流程自動化碼頭攻克內河港口技術難題,鐵水中轉效率提升超50%。“一單制”聯運體系將晉陜蒙至東南亞的煤炭物流成本降至公路運輸的1/8,入選國家公共數據“跑起來”示范場景。
這不僅是濟寧的探索,也是山東省“強化數據流通利用設施”、探索可信數據空間建設,并推動“數據要素×”創新應用的生動體現。
在與濟寧相鄰的泰安市,該市創新建立數據資產入表“七步法”,推動新基建、東信智聯等企業完成3416萬元數據資產入表。同時,該市還發放500萬元“數據要素券”專項獎補企業數據資產入表,激活數據資產服務市場“一池春水”。當泰山農商行、泰安銀行試點數據資產融資突破5100萬元,數據的資本屬性終于完成驚險一躍。
從“單點突破”到“雨林生態”,山東實現數字產業聚變
山東省大力實施數字產業化“十大工程”、產業數字化“八大行動”,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產業集聚發展。得益于此,泰安的數字產業如雨林般旺盛生長。在位于泰安市岱岳區的百度智能云基地,1200名標注員正為無人駕駛圖像添加注釋。作為華東最大AI基礎數據工廠,這里年處理億級標注數據,已吸引23家企業入駐,年產值超4000萬元。
百公里外的肥城,產業聚變正上演“速度傳奇”。華鯤振宇北方生產基地97天實現AI一體機從破土到量產,性能提升30%成本減半;科大訊飛智匯谷100P智算中心驅動大模型落地,泰盈科技AI客服平臺服務400余家頭部企業,東方空間火箭基地填補山東商業航天制造空白。
騰訊融發產教融合基地聯合20余所院校輸送3000名“數據工匠”
數字產業培育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濟寧的產教融合基地是全省“強化產業數字賦能”、解決AI人才需求的關鍵一環。在騰訊融發產教融合基地,這里藏著破解“人才荒”的密碼。“傳統培養需半年上崗,我們通過‘雙園融通’模式壓縮至2周。”項目經理王夢嬌展示智能預標注系統——京東言犀大模型完成80%基礎工作,人工專注復雜校驗,效率提升50%。目前基地聯合20余所院校輸送3000名“數據工匠”,支撐著自動駕駛、醫療AI等高精尖領域需求。
從“平面管控”到“立體感知”山東智慧城市治理提檔升級
山東省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為載體,率先探索“標準引領、全域推動、分類推進”的建設模式,并著力打造“1751”數字政府運行工作體系,聚力提升治理服務數字化水平。
濟寧的“城市一張圖”正是全省推進治理現代化、深化數據賦能的重要實踐。“防汛排澇時,地下管網走向一目了然;無人機巡查輸油管道,衛星影像自動標記違建風險。”在濟寧市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城市一張圖”平臺正重塑治理邏輯。三維地圖上,主城區60平方公里建筑精細到“戶級”——中德廣場的每間辦公室都標注著入駐企業信息,為經濟普查提供立體畫像。
這張“魔法地圖”背后是破壁的決心。“數據價值的體現,首先要做的是打通壁壘。”濟寧市大數據中心數字社會服務部助理工程師高嵩指著衛星遙感圖層解釋,“我們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數據賦能能力,打造了可管、可控、可用的‘城市一張圖’地理信息系統平臺,整合自然資源、住建等部門數據,連地下雨污管網都‘透視’可視化,實現了多類型時空數據與結構數據的融合治理。”這正是山東省推進“統云、并網、聚數”,構建全省一體化大數據平臺、深化數據共享開放在市域層面的落地應用。當油氣管線周邊出現違建,系統通過兩期影像比對自動報警,人工巡檢成本直降80%。
泰安市打造“智慧化”停車服務平臺
同樣,在深入推進數字社會構建,聚力提升智慧服務普惠化水平的背景下,泰安主動作為,成為全省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提升民生服務效能的鮮活樣本。10萬路視頻、65個地理圖層構建全域感知網,森林火情秒級鎖定并自動疏散預警。“魯通碼”打通6大領域3000余場景,日均服務超6000次;“泰山+暢游天下”平臺串聯83家景區、2500種產品,上線三個月銷售額破1.75億元;“壽比泰山”平臺整合8.5萬老人數據,51家機構提供精準養老服務。
當石橫特鋼零碳智慧中心每分鐘48萬條數據流驅動噸鋼碳排放連年下降,當京杭運河貨輪通過“數字絲綢之路”直通東南亞,當泰山神啟數字館的AI星河與千年文化對話……山東正以“數”為筆,扎實書寫國家數據要素綜合試驗區的答卷。
責編:付興帥
審核:馬震
責編:馬震